工业记忆 那些留在影像里的美好时光

发布时间:2018-01-30 08:39 来源:51网 分享到:

工业记忆    那些留在影像里的美好时光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城市不断发展,新的产业不断产生,那些曾经的岁月与辉煌就此掩埋,成为一段段记忆。然而,当那些或新或旧的建筑成为一幅幅照片时;当那些承载着无数记忆的老人讲述那一幅幅昔日的画面时;当那些旧时的岁月的影子被艺术家捕捉成为艺术品时……那封尘已久的往事就这样一幕幕拉开了。

2月1日,由成都市成华区委宣传部主办的“守望东郊  预见未来——‘工业·文化·遗址’摄影绘画书法典藏大赛”颁奖典礼将在成都举行。一幅幅获奖作品,带领观众穿越到那个热火朝天的工业时代。

成华区    那些年风光无限的厂子们

上世纪50年代,伴随着国家一声号令,来自祖国各地千千万万的人们,如星星之火,汇聚在成都东郊。在一片空白上,筑起了成都工业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

之后数年成华区曾是成都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工业基地,工业发展有过无限的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老工业基地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更新后的一些工业园区充满生机,但老工业厂子曾经的辉煌让我们记忆犹新.....

为了实现成华区工业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为了留下这些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面貌,将工业文明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丰富这些工业遗址文化内涵,加快工业遗址产业转型,2017年夏天,成华区组织了“工业•文化•遗址”摄影绘画书法典藏大赛。自去年八月以来,经过几百名摄影家、摄影爱好者积极参与和认真创作,年底收获满满,提交了上千幅作品。经过专家评委严格把关,评选出等级奖六幅(组),珍藏奖五十幅(组),入围奖二百幅(组)。这些获奖作品紧扣“守望东郊,预见未来”主题,留下了一帧帧东郊工业文明的文化记忆,值得久久珍藏。

红光厂    东郊记忆的前世今生

东郊记忆,这里被称为“中国的伦敦西区”,其前身就是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也叫773厂)。773厂在1980年之前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电子束管生产基地。

上世纪50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像是星星之火,汇聚成都东郊,在一片空白上,筑起了成都工业文明的第一块基石。1958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作为苏联援建的156个工程项目之一,773厂辗转从山西来到绵阳,最后落户成都东郊,主要生产诸如雷达示波器的示波管、摄像管等军用产品。

那时刚刚从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毕业的李铁锤,风华正茂,却被分配到几千里之外的成都773厂,也即国营红光电子厂。在李铁锤的印象中,当时的厂房就建设在一片碧绿的田野上,微风吹过,稻花飘香,临时的厂房三面无墙,支撑屋顶的是红砖柱子。美丽的田野,简陋的厂房,这是成都留给李铁锤等年轻人的第一印象。

三线建设期间,东郊的工业发展一路沐风栉雨,艰难前行,这期间,除了50年代迁入的一些企业,又出现了一批新的面孔,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三所一院二厂”,即四川抗菌素研究所、成都电焊机研究所、成都工具研究所以及成都电焊机厂、西南轴承基地和冶金部钢铁研究院西南分院,他们的加入,极大地充实了成都的工业生产和科研力量,为此前薄弱的基础再添生力军。

虽然红光厂昔日的风光已经不再,但如今的东郊记忆却正在焕发新的生机,用另一种方式见证工业的力量。李铁锤有时候散步也会来到这里,故地重游。记忆中的场景依然清晰,但现实中的情况已经迥异,在先前的遗址上,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取代过去所熟悉的场景不断闯入眼帘:“播客”酒吧、“有点无聊”的茶坊、“盛唐国际”咖啡店、“金刚芭比”奶茶、“拾得雨林”餐厅、“旮沓”衣舍……

轰鸣的机器,热闹的车间不见了,有的只有镁光灯闪烁,讨价还价的商业景象服装统一,行色匆匆的工人不见了,有的只有五颜六色的红男绿女……

成都机车车辆厂    六十年峥嵘岁月

2017年8月31日,对于所有的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原成都机车车辆厂)的员工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随着最后一辆机车检修的竣工,该厂将告别火车头整体搬迁。

自1954年开始检修第一台蒸汽机车以来,该厂曾创造过无数次的辉煌,为成都,为共和国的铁路运输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虽然辉煌已经逝去,但是厂房依旧伫立,散发着魅力,吸引着无数摄影师。于是就有了那一幅幅角度各异、风格迥然不同的摄影作品。很多摄影师讲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被吸引,但是他们却觉得当镜头对准这里时,有一种魔力,让你觉得自己似乎穿越了,内心中感受到了工业的力量与沧桑。

也有摄影师关注那些厂里的人,他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些老工人在这老工厂里的最后时光,不知道这些工人以后会何去何从,但至少现在,他们还坚守在这老工厂里。当阳光透过老树枝丫散落到老厂房,当阳光打到工人身上,一声声快门将这一个个瞬间定格,成为永恒。

虽然厂子不再,但原成都机车车辆厂灯光球场如今依旧热闹非凡。灯光球场位于成华二仙桥街道市民活动中心内,修建于1979年,占地面积达1436.31平方米。球场的地下室还有人防工程,1987年之前一直是地下游乐场地。

1976年以前那里还是一片泥泞的土地,“周围都是些草棚、烂田地,另外因为靠近工厂,还开了一点卖卤菜的小馆子,员工们下班后,有时候会来买一点回去吃。”现年81岁的原机车厂工人谢奉天说,当时工厂基本没有大面积的活动空间,工厂想组织大规模活动,非常困难。

1976年,厂里正式做出决定,要修建灯光球场给员工提供一个活动的空间,于是安排厂里的几个工程师画了草图,发动全厂的职工参与建设,当时还不满20岁的旷永江便是参与建设的员工之一。“其实设计的工程师根本不是学建筑的,不过他们的基础很扎实,设计出来建好后,场馆也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安全事故。”

球场共修建了2年多的时间,旷永江在工作之余,几乎每天都去帮忙,“我也想挣表现噻。”而因为球场是职工们用自己的汗水浇筑出来的,大家对球场都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住在附近的彭女士介绍,附近小学、幼儿园、社区的活动目前仍然在这个灯光球场举办,如今这里依然是大家钟爱的活动好去处。

记者手记

前些日子成都发布了第九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共有15处历史建筑入选,其中包含四处工业遗址。对于不少老成都人来说,工业老厂房是他们无法忘怀的时代记忆。如今,它们已经成为被保护的历史文物了,可见对于大家工业记忆是一段共同难忘的回忆。

随着大工厂的搬迁与关闭,工业繁荣时代在成都成为一种回忆,一个符号。很多大型厂区已经灰飞烟灭,踪迹难寻,唯有老人望着林立的新楼感叹时光。有许多拍摄者们说通过这次的活动,真正感受到那种一线工厂生产的热火朝天,和朴素的劳动者,以及真真正正的劳动美。这些拍摄者有很大本身就是工人出生,因此,当他们通过镜头再次聚焦工厂、工人时他们发现,这一切是那么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候人们总是要等到失去了,才会明白曾经拥有的珍贵。还好,这一切还来得及,还好还有许多工厂依然存在。

透过这一幅幅工业痕迹的照片,我们仿佛听到了劳动者的广播“咱们工人有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看到拿着搪瓷碗从车间走向食堂的工人;闻到了那机器轰隆声下散出的汗水的味道……(本报记者陈秋名/文  图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lifeadmin

相关新闻

生活推荐

更多>>

秋天四个部位千万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很多人已经...

生活画报

更多>>
大灯 清明小长假 龙泉山 初次 龙井茶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