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戏窝子”——新声剧场

发布时间:2019-01-17 14:31 来源:5 分享到:

51网讯 在成都天府广场西侧的西御街,有个被称之为京剧的“戏窝子”,这就是新声剧场。新声剧场前身,乃中央电影院,于民国26年(1937年)兴建,位于西御街,坐南向北,砖木结构。

古老的京剧,虽然诞生于北京,然而,成都的京剧却早在清代光绪年间,便已活跃于天府之国。那时,成都京剧舞台,名流荟萃,群星灿烂。尽管各地名角往来巴蜀,但由于,演则无固定场所,唱则无稳定班社。所以,昔日繁荣的京剧,竟然逐渐萧条。

抗日胜利,京剧名家纷纷离蓉,仅存的三班四社,名生名旦,也无力挽救成都京剧衰落的残局。

盆地春雷响,成都庆解放。1950年解放军军管会接收正声京剧社,改为新声京剧社,而后更名成都市京剧团并管辖新声剧场。至此,老戏班换新颜。意味着新中国的京剧之声,将响彻巴山蜀水。

那时候,听京戏迷京戏十分流行。大街小巷,不时传出皮黄小调。只要您一走到西御街,“一马离了西凉界”,“诸葛亮上坛台观瞻四方”的美妙之声,便饱入耳福。只要您,迈进新声剧场,舞台上,生的潇洒,旦的妩媚,净的粗犷,丑的幽默,服饰的亮丽,人物的各异,令人心旷神怡。

那时候,逢年过节不休息,星期日加午场。演员有戏演,受众有戏看。戏迷票友,不时,粉墨登场,一展歌喉,如醉如痴,大呼过瘾。因此,新声剧场被称之为京剧的“戏窝子”,成为人们心目中京剧的代名词。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新声剧场的营业演出十分繁荣,上演剧目颇为丰富。无论是传统老戏、新编历史剧,还是现代京剧均很上座。特别是由著名剧作家韩德裕先生编写的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不仅情节引人入胜,而且演员阵容强大。京剧名家筱月亭、王少泉、段丽君、张燕华、王素砚、蒋叔岩、筱樊春楼、尹少桐、王全友、刘成定等联袂登台,煞是好看。一环扣一环,一浪催一浪。唱念跌宕有致,表演层次鲜明。广告一登,连连爆满,万人空巷。仅头本《狸猫换太子》便演了一年之久。而且常常客满,一票难求。有人戏称:《狸猫换“票”子》。可见经济效益之高,社会影响之大。

这时期,以王美容、王天仪等为代表的一批出类拔萃的京剧艺术精英一直活跃在新声剧场。他们常演的剧目:《杨门女将》、《杨八姐盗刀》、《三请樊梨花》、《长坂坡》、《群英会》、《汉宫惊魂》、《红灯记》、《平原作战》等颇受观众欢迎。其中,《杨八姐盗刀》则让王美容红遍全国。她在该剧中饰演的杨八姐相当出色。前面是青衣、刀马旦应工、后面则是反串小生。尤其是”唢呐”二黄,䠀马”探营”一场十分精彩。有个左右抬腿、蹁腿的动作,既漂亮又吃功。她双手勒马,抬腿蹁月亮门时,靴子尖要齐眉而过。每演至此,堂内便掌声如雷,久久不息。可见美容的腰腿功夫之瓷实,身段技巧之娴熟。该剧首演于新声剧场,曾在北京怀仁堂为中央领导人演出。

1979年新声剧场拆除重建,舞台坐西向东,水泥结构。1984年竣工后,除演京剧外,还接待国内外艺术表演团体。期间,好角名家不断光顾新声剧场,登台献艺。其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厉慧良先生,张世麟先生,和梁庆云先生,相继在此露演。可谓盛况空前。无论是厉先生和张先生的武功绝技的精湛,还是梁先生的行腔韵味的高妙,无不令人受益颇深。同时,一批京剧新秀跻入京剧舞台,展露才华,大显身手。

由于长期在新声剧场演出、实践,不仅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艺术精英,知名演员,而且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戏迷观众,青年票友。

可以这么说,出人出戏出效益,培养受众的兴趣,提高戏迷的素质,需要新声剧场;繁荣文艺舞台,振兴京剧事业,实现成都京剧的中国梦,宣传党的十九大,更需要新声剧场。

近几年,关注京剧的人们街谈巷议:“新声剧场‘蒸发’了?京剧团哪演去啦?”

您别急,新声剧场的新址,位于一环路西三段,不久将建成。届时,欢迎新老观众,戏迷票友,光顾您心目中的京剧“戏窝子”——新声剧场。(通讯员 韩远志

编辑:SH001

相关新闻

生活推荐

更多>>

成都市双流区的天

近日,成都市双流区兴能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成...

生活画报

更多>>
大灯 清明小长假 龙泉山 初次 龙井茶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