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药”被误解成冰毒 多动症儿童还能用吗?

发布时间:2019-04-18 10:05 来源:金陵晚报 分享到:

近来网上对“聪明药”特别关注,据说吃了短期内即可提高专注力、提升成绩。同时有报道指出,“聪明药”是种兴奋剂,和冰毒一样,会越吃越上瘾。而这些报道虽然旨在提醒家长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但也让一些孩子正在接受“多动症”治疗的家长们惊慌不已,因为处在风口浪尖的“聪明药”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治疗药物成分差不多。

1“聪明药”这个词不宜再传播

“聪明药”进入公众视野,是因为《新京报》的一篇报道。报道称,服用了妈妈递过来的小药片,高三女生田静(化名)的学习成绩一度提升很快,妈妈告诉她这是“聪明药”。不过,负面作用也随之而来,服药一个多月后,开始掉发、失眠。停药后更是头痛、恶心、烦躁不安。后来,已服药成瘾的田静开始从网上找药、买药。此后,“聪明药”开始在家长群里疯传。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柯晓燕表示,这个事件热议以来,她个人是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聪明药”这个词太具煽动性,反复炒作,有可能会让本来并不知晓的青少年产生好奇心理,甚至不计后果,设法寻找,网上已经有一些不良的团体,在吸引这些青少年并销售,我们要警惕。第二,“聪明药”这个词不准确,我们知道在药品的广告宣传里是禁止任意扩大产品适应症(功能主治)范围、禁止绝对化夸大药品疗效、禁止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使用“聪明药”作为兴奋剂的代名词有明显的夸大误导的嫌疑,而且兴奋剂的种类、剂型很多,不能一概而论。当然让社会大众觉得孩子用药可以由家长擅自决定也是错误的,这就相当于开车的无证驾驶,个别家长的这种行为不应得到关注和传播。

2 现在多动症的治疗率远远不足

虽然媒体报道旨在提醒大家不要滥用药物,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也给多动症患儿的家长造成了极大的困惑:那是不是多动症的诊断已经过度了?

柯晓燕介绍,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实际上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导致孩子出现多动-冲动和注意缺陷两个方面的问题。

中国儿童群体的患病率为6.26%,由于诊断识别困难,真正就诊率不到20%。而这些儿童由于神经发育的缺陷导致脑内多巴胺分泌不足,当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时,是需要药物治疗的。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中枢兴奋剂和非中枢兴奋剂两大类。经过家长教育、药物治疗、教育行为干预等综合干预的措施,绝大多数孩子可以改善注意力、学业水平以及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的。需要提醒的是,无论哪一种药物,都应受到严格管理,不可以轻易购得,要在专科医生的处方下方可使用。

3 多动症儿童不正规治疗危害更大

还有家长因担心孩子服药问题,而不接受正规治疗,柯晓燕对此表示,多动症不治疗的危害更大。

柯晓燕介绍,多动症其实是孩子大脑中枢的执行功能出现问题,也就是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思维等多个方面的管理能力。此外,因为神经发育缺陷很少单独存在,因此多动症患儿往往存在共患病。“一种情况是孩子的大脑前额叶执行功能出现问题,导致多动症以及其他神经发育方面的问题共同出现,如多动共患学习障碍、共患运动协调性发育不良、共患孤独症、智力低下等。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多动症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受到神经发育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又继发性出现的共患病,是儿童与环境交互产生的结果。”

就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随着病程的延长,并发症会越来越多。而多动症患儿,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到了成年期会产生更多的共患病,“非常常见,70%以上有共患病,甚至有33%的成年多动症患者有两种以上共患病。”这些共患病包括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等,共患比例非常高。

因此,在治疗多动症问题上,医生会根据孩子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家长可以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药物治疗的意义和可能的副作用,在充分权衡利弊后再做决定。

金陵晚报记者 程晓

编辑:SH001

相关新闻

生活推荐

更多>>

游驿马河公园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明天是除夕。今天回娘家团年,明天回婆家...

生活画报

更多>>
大灯 清明小长假 龙泉山 初次 龙井茶
四川维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总)网出证(川)字第01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8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