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的青春颂歌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1-06-28 12:50 来源: 分享到: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彻底唤醒了国家的青春精神。五四精神不仅是青年人的精神,也是民族青春精神的体现。今天,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我们仍然面临“四种考验”“四种危险”,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时候,重温五四前后“青春精神”,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一、20世纪初中国的青春颂歌

(一)“中国”的再确立

长久以来,由于中国人特有的“天下观”,只有朝廷没有相对其他民族平等的“国家”观念,那时候的“中国”,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概念。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这个伟大而崇高的“中国”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震动,也迫使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世界与中国。通过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的努力,使国人开始了解到外部世界的基本地理轮廓,认识到自己不过是外部世界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而甲午战败,真正让国人“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而开辟新历史、建设新国家的使命留到了20世纪。

(二)“少年中国”的时代命题

世纪更替,强化了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在人心灵中的投影,面对国家民族前所未有的沉沦,爱国知识分子同声喊出了“少年中国”和“青春中华”的口号。

1900年,梁启超写就了《少年中国说》。他指出,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不应以年岁的多少论定其精神状态是“老年”还是“少年”。他翘首以待少年中国横空出世,并留下这段千古绝唱: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一扫老大帝国形态,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中国形象。在“少年中国”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创世纪的激情、精神和力量,一种创造生命和“挟泰山以超北海”的英雄气概。这一青春创造的时代命题深深地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和回响。

(三)“青春中华”的动员号角

新文化运动前后,一大批社团、报纸期刊围绕“青春中华”的主题,进一步阐发“少年中国”的精神,对国民精神带来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塑造了一代“五四青年”,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大门,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16年,李大钊在《晨钟》杂志的创刊号标题即为:《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他指出,“个人有个人之青春,国家有国家之青春。今者,白发之中华垂亡,青春之中华未孕,旧稘之黄昏已去,新稘之黎明将来……人人奋青春之元气,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他强调,“有老人而青年者,有青年而老人者。”“青春中国”实质上是指中华民族精神的青春化。

而同时期,陈独秀在创办《新青年》时就告诫读者,“谨勿以年龄在青年时代,遂妄自以取得青年之资格也”。他要求20世纪的新青年,“头脑中必斩尽涤绝彼老者壮者,及比诸老者壮者腐败堕落,诸青年之做官发财思想精神,别构真实新鲜之信仰,始得谓为新青年而非旧青年,始得谓为真青年而非伪青年。”

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一群人,既有“老”青年蔡元培、陈独秀、鲁迅、杨昌济、沈尹默……又有“新”青年李大钊、胡适、钱玄同,更有后起者毛泽东、周恩来、顾颉刚、俞平伯……他们畅谈文学改良,提倡新文化,批判旧文人,同一切封建的观念、思想、制度决裂。同时组织起一大批以青年学生为主题、以“新”为旗帜的社团,包括“少年中国学会”“新民学会”“觉悟社”“学生救国会”“新潮社”等,其中不少成员成为中国共产党早起创始人,这些社团在新思想的宣传和反帝爱国斗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动员作用。

五四运动的领袖们真正自觉意识到创造青春人格、青春中华对民族觉醒的重要意义,通过唤醒、引导青年,实现民族的青春再造和振兴。

二、少年中国运动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同时,他也指出党的执政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

(一)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促进广大青年永葆青春朝气

通过五四前后少年中国运动的主张及其影响,我们不难发现:个人、组织、国家都会有青春和衰老,但也可以通过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永葆生机活力。想要事业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就应该始终保持青春朝气。

当前,在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正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从八七会议、古田会议、遵义会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可以说都是我们党自我革命的生动实践,是我们党通过自我革命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的生动展现,是我们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永葆青春的秘密所在。只有始终自我革命、实事求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能够帮助当代青年更好认识历史,更好理解那一代革命者何以朝气蓬勃、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也更深刻理解今天中国为什么叫“新中国”,理解今天的中国在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和世界其他国家间的关系处于何种定位,更好理解革命道路上的复杂艰难。促进革命事业接班人准确、深刻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民族复兴事业接班人永葆拼搏向上的青春朝气。

(二)通过家国情怀增进爱国主义教育

“少年中国运动”的发起者们尽管主张重新整理旧文化,但他们无一不是在旧文化家国情怀观念下培养出的民族精英。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和文化生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意义符号,是社会成员公序良俗的浓缩,精神安放的家园。家国情怀在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中,体现的是一种自家而国、家国一体、一脉相承的人生理想及价值追求。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活跃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保持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源泉。屈原、苏武、颜真卿、范仲淹、文天祥、林则徐……这些光照千秋的历史人物,其共同特点就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表现出的舍我其谁的自觉担当精神和奋发有为的品质。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重视发挥家国情怀对青年的引导作用,对于萌发青年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而良好的家风建设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年夯实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由思想构建转入现实创造,进而开展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促成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重塑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重新审视这段思想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初心使命,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始终青春活力。(廖飞)

编辑:WY
非本网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未标明版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