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确定与胃癌发生相关的病原体,我国人群感染率近50%

发布时间:2023-06-09 11:26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到:

原标题:乐健康丨唯一确定与胃癌发生相关的病原体,我国人群感染率近50%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姬薇

6月3日,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等单位发布《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唯一确定的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菌性病原体。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列为I类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有1%~2%会发展为胃癌。

白皮书指出,我国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近50%,不同人群感染率在35.4%~66.4%之间。那么,什么是幽门螺杆菌?有哪些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它和胃癌有何关系?哪些人是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高危人群?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白皮书指出,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与多种重大慢性疾病相关的致病菌,具有传染性。幽门螺杆菌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感染率有较大差异,与社会经济条件和卫生条件相关,饮食习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成人感染率高于儿童。

传染源

人类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唯一自然宿主,传染源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尽管在个别动物体内也有检出的报道,但不构成对人类感染的明显风险。

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水源性、食源性和医源性传播等也是受到关注的传播途径。幽门螺杆菌可通过感染者的呕吐物、咀嚼食物以及受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也可通过消毒不彻底的内镜操作等医源性途径传播。

家庭内传播是新发感染和再感染的重要途径,家庭成员之间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共用餐具、咀嚼喂食、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增强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提倡分餐制,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和饮用受污染的水等,有助于防止幽门螺杆菌在家庭成员间的传播。

易感人群

人类对幽门螺杆菌普遍易感。免疫功能受损的人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体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易感性,某些人可能具有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更高的遗传易感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一般具有慢性、持续性特征,并通过与宿主因素、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引发相关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谱广,包括消化道和消化道外的多种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胃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胃癌,以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等。

幽门螺杆菌和胃癌有多大关系?

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感染、环境和遗传因素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已明确是胃癌(尤其是远端胃癌)的致病因素,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致病作用。

根据病理组织学表现可将胃癌分为肠型和弥漫型2种类型,以肠型最为常见。目前主流的胃癌发生相关学说认为,由炎症介导的肠型胃癌发生经历了从正常胃黏膜、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至胃癌的一系列演变过程。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引发的慢性胃炎是胃癌发生的首要前驱因素,其持续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功能性腺体的丧失(萎缩),及胃部正常腺体和小凹上皮被肠型细胞替换(肠化生);也可诱导宿主DNA损伤、诱导DNA甲基化以干扰细胞信号传导等。幽门螺杆菌不仅引发胃黏膜炎症反应,其在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也是主要致病因子。幽门螺杆菌的持续感染与宿主遗传易感性和外部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了胃癌发生和发展进程。

怀疑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该怎么做?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教授胡伏莲表示,总而言之去做呼气实验,吹一下气,半个小时,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者你没有,马上就能给你结果。你如果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而且也有明显的消化不良症状,建议除了去检查幽门螺杆菌,治疗幽门螺杆菌以外,再去做一次胃镜,这样比较好。如果从来没有做检查的话,就要健康检查,也应该去查一下,就可以预防或者是明显降低胃癌的发生率,这叫一级预防,非常重要。

幽门螺杆菌可以根治吗?

专家表示,幽门螺杆菌首先是可以达到根治的,临床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

白皮书提示,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治疗中,要注意抗衡因素,是指足以能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获益相抗衡的因素,比如健康状况、年龄等。根除治疗应遵循“检测-治疗”原则,一旦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没有抗衡因素存在,均应鼓励进行根除治疗。

有胃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感染者强烈推荐进行根除治疗。对有抗衡因素的感染者,应由临床专家根据根除治疗带来的获益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作出诊断。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白皮书提示,个人是预防和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危害、保障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提倡公勺公筷的进餐习惯。此外,政府应加强幽门螺杆菌感染危害的科普宣传,特别是将其纳入国家学龄前儿童习惯养成和中小学卫生健康管理课堂。通过提高个人卫生健康素养,有效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总之,我们对幽门螺杆菌不需要过度恐慌,但要引起足够重视,需要大家一起来防控。

聚焦 北京传染病报告发病数较上周有所下降

6月7日,北京市卫健委公布今年第22周 (5月29日至6月4日)疫情周报:北京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较上周有所下降,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要报告病种,占报告数的96.1%。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

聚焦 北京发现两例猴痘病例

6月6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消息称,北京市医疗机构近日报告两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其中,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另一例为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病例,两例病例均是通过亲密接触感染。目前,两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情况稳定。

聚焦 科技软化毛囊干细胞可促使毛发再生

新华社消息,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年龄增长会使毛囊干细胞变僵硬,妨碍毛发再生,调节有关分子机制使毛囊干细胞软化可促进毛发生长。美国西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说,毛囊干细胞中的一种微核糖核酸影响着细胞僵硬程度,他们刺激小鼠的毛囊干细胞以增加该分子产量,成功促使老龄小鼠毛发再生。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356期

编辑:AH
非本网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未标明版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