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维度看成都城市有机更新:留住城市记忆 让生活更美好

发布时间:2022-06-13 09:50 来源:成都日报 分享到:

城市更新后的几条成都特色街区 图据成都日报视觉中心 制图 申娟子

时间进入6月,成都市中心一条不到300米的小街祠堂街有机更新项目,成为市民关注的头条——人们关注的是:为什么要改造,怎么改造,改造后会带给市民什么?

核心要义就是:空间改造、产业更新和文化传承——城市的活化复兴。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心城区要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产业转型升级、宜居品质提升、治理效能增强。

已经进入“增量拓展”与“存量优化”并重的发展阶段——基于对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判断,成都通过梳理街巷脉络,配合建筑风貌重构城市形态,让成都这座公园城市变得更为灵动、鲜活。在城市更新的时代浪潮中,以空间改造、产业更新、文化传承等方式,重新赋能传统街巷生机,让城市文脉延续、新肌理再造。

维度一:空间改造

少拆多改 颜值与功能并存

在城市更新中,空间再造不仅关乎颜值,也关乎功能——空间不仅直接体现整体风貌,同时也是后续业态的承载基础。

成都祠堂街有机更新项目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作为成都市中心最后一个保留百年街巷格局和历史遗存的街区,经过近3年的策划、规划和建设,祠堂街城市更新项目一期雏形初现。

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街道非常短,不到300米;二是街道只有东北侧有房子,对面则是人民公园;三是东北侧街面背后,是一个很大的三角形地带,是此次实施城市更新的重点。

项目设计总负责人、中建西南院总建筑师郑勇详解了祠堂街的更新全貌。通过理(平面空间)、拆(违章建筑)、造(立体空间)、通(既有巷道)等手法,改造后,全新形成的道路空间分外清爽——原来的机动车单向4车道调整为单向2车道,增加了独立慢行车道。向“空中”要空间也是特点之一。设计师提出在后街广场的两栋现代楼宇中构建二楼连廊:“将人气和商气向上导引,同时也增加了游客的动线丰富性。”

5月18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正式印发,着眼“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发展定位,“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活化复兴特色街区”成为重点内容。《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则明确提出:保护优先、产业优先、生态优先;少拆多改、注重传承。

此前,成都已经展开针对城市更新空间改造的探索。如古街道保护式更新的锦里和宽窄巷子、将老工业厂区打造为公开休憩空间的东郊记忆、从小街小巷摇身一变成为“网红”的猛追湾……从现有空间结构及场地文脉入手,城市更新作为打造公园城市的突破口,涌现出一大批体现公园城市发展理念、注重文脉保护与传承、推动产业转型和旧城复兴的城市更新示范项目。

维度二:产业更新

复合业态 完善自身“造血”功能

城市更新必然涉及产业植入,也只有产业的强力支撑,才能避免中心城区空心化。

产业是城市更新的强力支撑。城市再生需要关注创意产业、IT产业、生物产业和物流产业,这四大产业基本符合城市更新产业选择的三点要求。文创产业、科创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成为众多城市更新项目的产业选择。

与热闹的宽窄巷子不同,支矶石街沉静而内敛。支矶石街的丹丹小厨老板张丹在这里开店近5年,见证着变化,也收获着红利。“肉眼能见的是街道变美了、老旧房屋‘换新衣’了、绿化变多了。”而因为街道活力的提升,店铺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以前来消费的以中老年人居多;这一两年以来,人流增加,而且年轻人变多了,生意稳中有升。“政府这些年在支矶石‘下功夫’,逐渐看出成效。”他说。

老街焕新吸引人气带活商气,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成都面街。这里更新前是一条少有人问津的背街小巷,但现在每到饭点,各类面食店堂内,都有不少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重庆小面、豆花面、川味回锅肉面……厨房里,挑面师傅麻利地舞动着一双半米多长的竹筷,一碗碗风味不同的面条从他们手中诞生。

面街位于成都市金牛区抚琴街道光荣北路上,全长800余米,集聚了60余家特色面馆及各类小吃,以中国南北方特色面食体系为主。沿街的墙面上设置了各式面食主题墙绘,让人既享眼福,又饱口福。成都面街的打造,是成都推动城市更新、打造公园城市的缩影。

提质增效,城市更新通过高度复合的业态规划,融合城市商务休闲功能、消费功能、文化功能,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将城市更新与产业植入相结合,使更新片区从等待“输血”向完善自身“造血”功能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维度三:文化传承

留住记忆 打造独有城市标识

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的关键。只有在城市记忆和文化传承中,这座城市的人们才能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实现人与城市交融共生。

文化续存在城市更新中的重要意义,一直备受关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表示,城市更新要关注城市文脉延续,“历史文化正是城市魅力的关键”。

将历史文脉融入城市更新,也已经是很多城市的共识。在北京首钢园,炼铁原料区经过改造成为北京冬奥组委驻地,工业风貌与现代时尚完美融合;在重庆山城巷,历史文化风貌和原生态建筑肌理得以保留,老重庆风土人情与建筑艺术在这里彰显得淋漓尽致……

而道路上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一直是成都市民难以磨灭的城市记忆。

在成都祠堂街改造过程中,全部保留原来道路两侧的38棵梧桐树,让街道拥有了“天然天幕”,也安放了众多老成都人的“城市记忆”。与梧桐树一样见证着这座城市光阴荏苒的,还有6栋历史建筑。

来到大学路,高大的法国梧桐同样郁郁葱葱,并与两侧充满复古情调的建筑交相辉映。不仅有法国梧桐,大学路的文化历史底蕴也非常深厚。它因华西协合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校区)而得名。100年前,“大学路”就出现在了成都。它曾出现在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荣杜易在1913年绘制的华西协合大学鸟瞰图中,也曾出现在1926年华西协合大学的地图中,是一条真正的成都老街。

一座城市的文脉,不仅是这座城市的识别功能、定位功能、发展功能,而且还是这座城市历史、精神、品质、创新的价值所在。在大学路的城市更新中,运用了“微改造”方式,目标是构建以“文化街道博物馆、地方创生新模式和开放式文化交流先锋地”为一体的新旅游目的地,将华西坝打造成城市文化新IP。

总结的话

给城市赋能,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与发展活力。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吴良镛教授认为,城市建设应该按照城市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城市的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使得城市改造区的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相一致——这也是“城市更新”的主要观点。

剖析城市有机更新的具体项目,我们能够看到,城市的设计者和改造者们,正深刻认识到:从城市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如同生物体一样是有机联系,是和谐共处的,并努力推动和探索人城相融共生,以实现我们的最终目的——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

记者 钟文 袁弘 李菲菲

编辑:AH
非本网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未标明版权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