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四川盖碗茶 想盖也盖不住的巴蜀情韵

发布时间:2015-03-24 09:14 来源:四川新闻网 分享到:

  原标题:细说四川盖碗茶 想盖也盖不住的巴蜀情韵

    饮茶习俗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茶馆、茶肆在蜀中历史悠久,遍布巴蜀城乡和街巷,素来为人们所称道。四川人爱喝茶,有的饮茶是为了赏玩花鸟助兴,有的品铭是为享受桑榆晚景的情趣,有的是年轻人为了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之余,捕捉提壶饮茶的一丝新奇……总之,蜀中饮茶的独特方式,独特的盖碗茶具,引起了多少中外游客的兴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古老的巴蜀文化桓定不迁的传统和恒久迷人的魅力,体现了巴蜀人一种特殊的生活情趣。

  “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女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巴蜀向四下浸润发展,现在已遍及于中国许多地区。茶馆是成都一大特色,在茶馆里不管喝什么茶,全都使用盖碗。

  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受惠于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水旱从人的膏腴之地,盆地四下关山阻隔,坝子里常年无灾无害。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忘凶年忧,俗不愁苦”,“溺于逸乐”。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王笛教授在研究成都的街头空间时,惊人地发现晚清成都的茶馆就有四百多家,民国时更达到六百多家。在茶馆里喝盖碗茶、听书看戏、摆龙门阵,成了众多成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许多大都市中的人们整日里忙忙碌碌、浑浑噩噩之时,成都人却生活的从容不迫、潇洒自适。成都人的这种淡定悠闲的特质已经浸入到了骨子里,弥漫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茶楼酒肆的空气中。

  川人使用盖碗茶喝茶,茶盖也有特殊的作用:“喝茶时,茶盖置于桌面,表示茶杯已空,茶博士即会过来将水续满;茶客临时离去,将茶盖扣置于竹椅之上,表示人未走远,少时即归,自然不会有人侵占座位,跑堂的也会将茶具、小吃代为看管。”如果把茶盖装进心里,是否杯水盈亏自相知,人去人回两茫然。


  曾有民谚曰:“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茶馆的生活,虽然未必就是全部的成都生活,但一定最能代表成都生活。一直致力于挖掘成都城市史的王笛此前还出过一本《街头文化》,习惯性的小角度切入,在他笔下的历史和生活却是那么生动而鲜活,对于我们这个充斥着宏大叙事的社会,无疑你看到他的文字会感到一种真实的存在。而成都,真是个会生活的城市。

  “去口子上茶铺吃茶”

  成都以茶馆多、茶客多、喝茶耗时长而闻名。

  “茶馆”是现代中国对这类服务设施最常用的词,但在四川,特别是民国之前,最常用的说法是“茶铺”。在过去成都,熟人在街头相遇,最常听到的招呼便是“去口子上茶铺吃茶”。这里“茶铺”可以指任何一类茶馆。如果说“茶铺”是称人们所使用的公共空间,那么“茶社”或“茶社业”则经常指茶馆这个行业。20世纪初,一些更幽雅的茶馆设立,一般称“茶园”或“茶楼”。不少“茶园”提供演戏娱乐,而“茶楼”则指在有两层或设在二楼的茶馆,不少以评书招徕顾客。

  20世纪上半叶,许多到成都的外省人和外国人,对成都的茶馆和茶馆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游记中常有生动的描述。成都人则自己调侃说成都有“三多”:闲人多、茶馆多、厕所多。在中国,成都的确以茶馆最多、茶客最众并在茶馆中消耗的时间最长而名声在外。如有人所描写的晚清:“茶铺,这倒是成都城内的特景。全城不知道有多少,平均下来,一条街总有一家。有大有小,小的多半在铺子上摆二十来张桌子;大的或在门道内,或在庙宇内,或在祠堂内,或在什么公所内,桌子总在四十张以上。”外来者还经常将成都茶馆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例如一个西方人发现在成都“有饭馆和茶吧,面街而开,后者有着与英格兰的酒吧同样的作用,但并无酒吧那样的弊病。朋友们在那里聚会闲聊”。他还注意到“大部分生意都在茶馆成交”。

  成都茶馆形成的习惯成为地方大众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从茶具使用、喝茶方式、茶馆术语到顾客言行等等,都是茶馆文化之展示。茶具作为茶馆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生态、环境以及物质资源的状况。

  四川茶馆所用茶具为“三件头”,即茶碗、茶盖、茶船,去茶馆喝茶称之为“喝盖碗茶”。茶船即茶托,用它端碗以免烫手。茶盖可以使水保持温度,还可以用盖来拨动茶水,使茶香四溢,滚烫的水也凉得快一些,以便着急的客人赶快止渴。另外,茶客喝茶时从茶碗和茶盖之间的缝隙下口,可以把茶叶撇开。茶具相对来讲较贵,所以下等茶馆尽量延长其使用期。

  按照前人带有讥讽性的描述,茶碗“一百个之中,或许有十个是完整的,其余都是千巴万补的碎瓷”。而补碗匠的手艺高超,“他能用多种花色不同的破茶碗,并合拢来,不走圆与大的样子,还包你不漏。也有茶船,黄铜片锤的,又薄又脏”。碗匠可以把不同的碗片拼在一起,他们的技术是如此高超,以至于民初寓居成都的传教士徐惟理说,这些碗片拼好后,如果不从碗的下面看,“几乎看不出是补过的”。

  桌椅也展示了茶馆文化

  茶馆里的桌椅也展示了茶馆文化。四川有丰富的竹子资源,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经常被用作建筑材料或起居用品,像筷子、工具手柄、家具等。

  在公园和成都郊区,茶馆的椅子都有靠背和扶手,坐在上面舒适方便,与矮方木桌非常般配。因为使用多年,被磨得油光铮亮,如古铜一般,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当然,成都茶馆的设施也不断变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茶馆仍然是“高桌高凳,顾客颇称不便”。但上世纪40年代,“各茶馆对环境之布置亦甚注意”,有人认为,“茶馆之改进,亦可看到成都工商业一般的进步情况”。

  物质文化的变迁对茶馆的影响引起一些人的担忧。例如,《成都晚报》上有一篇短文以幽默的口气写道:“温瓶出,茶道亡”。文章称越来越多的饮茶者使用温水瓶,这样就不用持续烧开水了。作者认为,温水瓶的开水用来泡茶,其茶水的外观和味道都是与“鲜开水”不能相比的,“每饮必无好水,不堪辨味,则损于茶事者良多也。沸水滞积壶中,热不散,不仅水热而老,老而且疲,无论什么好茶叶,无论什么好泉水,两好一旦相遇,就此都成不好了”。没有好的鲜开水,喝茶不再是一个“道”,温水瓶实际上是在摧毁“茶道”。虽然作者有如此的批评,但他也宣称:“心里恨热水瓶又舍不得打碎热水瓶。”这反映了其对新的物质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复杂态度。一方面,这些新东西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另一方面,它们又造成了让人们骄傲和珍视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改变。其实还有一个结果是这篇文章所没有提到的:温水瓶的使用可能使一些人在家中喝茶。过去茶馆是对普通居民唯一提供鲜开水的地方,温水瓶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难题。那些对开水要求不是很高的茶客,要喝茶也不是非去茶馆不可了。

  茶馆中使用的器具也反映了经理人怎样做生意,需要什么条件。资料很少显示的茶馆(甚至其他小商铺)中使用的日常必需品,其实是了解物质文化的重要部分。虽然这些小东小西并不显示重要历史意义,但可能提供小商铺是如何管理的及其所显示的物质文化。幸运的是,我发现若干由于茶馆中的斗殴而损坏器具、茶馆要求赔偿的记录,虽然一些茶馆用品可能没有包括在内,但是这些清单至少告诉我们,经营一个茶馆应该主要准备些什么东西。除了茶具、茶壶、桌椅、茶叶等,茶馆还提供吸烟用品,包括叶烟、烟杆、纸烟等。有趣的是一些日常用药也是必需品,可能有的茶馆也卖药,以防顾客的不时之需。

编辑:SH001

相关新闻

生活推荐

更多>>

春季着装原则

记者3月16日从省气象台获悉,17日白天盆地难见太阳。广...

生活画报

更多>>
大灯 清明小长假 龙泉山 早春 龙井茶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