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理想丰满 现实骨感

发布时间:2015-06-27 09: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在这个夏天最热的时间到来时,王萌登上了从北京返回老家石家庄的列车。“这次来北京面试,没有了第一次的陌生和紧张。心中却多了份无奈。”王萌说。

教育部发布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到749万左右,七百四十九万分之一,这已是王萌第三次来北京找工作了。

大学四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王萌把更多的时间给了图书馆和公益活动,自己也从一开始的“围观者”到“致敬者”,现在已经成为了活动的“组织者”,毕业就这样不知不觉来到了面前。

当“找工作”这一天来临时,王萌用“很兴奋,但压力特别大”来形容自己全力以赴的这场战役。

王萌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简历,开始奔走在各类招聘会现场。在投出了百余份简历后,王萌收到了北京某企业的第一份面试通知。

面试并不顺利。和王萌“同台竞争”的有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而面试采用的是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模式。“想当‘破冰者’,没做到,被人抢了;想当‘时间控制者’,没做到,有人比我提前了;做‘总结陈述者’吧,我没那本事,只能老实当‘附和者’。”王萌的第一次面试以失败告终。

日子一天天过去,眼看着身边的同学都一个个找到了工作,王萌开始着急。

“理想”是王萌大学四年中想到最多的词,他渴望去看得最远的地方,“放纵不羁爱自由”。可从开始面试的第一天起,“职业规划”成为王萌参加面试时,面试官和面试者谈到最多的词语。

“我之前没有想过自己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最擅长的又是什么。现在,应该好好想想这些问题了。”王萌心里清楚,在找工作的档口,“职业规划”成为比“理想”更接地气的词。

和王萌相比,李迎一直都知道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大四学生,李迎对新闻的热爱非同一般。

从大一开始,她就在学校的校报做师兄师姐的“小跟班”,等到大三时,她成了校报记者团的团长,校内的大型报道、校报的头版头条大多是她的手笔。

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她就在一家省级报纸实习,发了不少稿件,她的刻苦努力也得到了编辑部老师的认可。一篇3000字的教育题材稿件,她连续采访了一个星期。在实习生中,李迎通过扎扎实实的采访很快脱颖而出。

一家广播媒体开始招人,看了招聘简章,李迎发现,自己各方面都合适,就是不是211高校毕业的。

李迎还是固执地点击开网上报名系统。她想通过报名系统把自己的实习作品传过去让对方看看,用自己的实力打动对方。但当点击开报名页面后,李迎傻眼了:“这就是格式化的报名系统,从开始到结束只能在用人单位提供的有限选项内进行点击,如果你的毕业院校不是‘211’,连点击报名系统的机会都没有。”

“理想太丰满,现实超骨感,毕竟养活自己是最重要的。”王萌说,他喜欢拍照、码字、做公益,但是这些现在都不太可能成为他的职业,他开始考虑 “先就业、再择业”,虽然和他的其他同学相比,现在意识到这点稍微有些晚。

从大四找工作开始,王萌从一个爱听周杰伦、许嵩的“小孩儿”转成了Beyond粉儿。

“最爱的必须是《海阔天空》啊,找过工作的人都知道,迷茫失意常有的事,不管怎样你还是得鼓足勇气往前走。”王萌说。

(文中受访者为化名)


编辑:ZX001

相关新闻

生活推荐

更多>>

冻酸奶全麦面包

专家们每天都在研究着怎样的吃法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更健壮,...

生活画报

更多>>
大灯 清明小长假 龙泉山 早春 龙井茶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