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先烈的足迹重读抗战史

发布时间:2015-08-29 09:31 来源:51网 分享到:

51网讯 (记者 赵正旭) 抗战时期,四川的贡献是特殊的。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在支持抗战过程中,征兵征粮,以四川负担最重,出钱出力,又总是最先倡导,假如没有四川,不能想象抗战何以支持如此之久。正是这段历史,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通过它们,依稀能看到当年的精神和灵魂的高歌,现在就让我们来重走这条路,透过一个个过往的痕迹来重读历史。

坐落在扬子江尽头的李庄

李庄:中国抗战文化中心

李庄是四川宜宾下属的一个小镇, 属四川南溪县(现为宜宾翠屏区),清代乾嘉学派大学者段玉裁曾在此任知县,他的手书至今还珍藏于乡间。这里古色古香,民风淳朴,即使处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颇有些世外“僻地”的味道。正因此故,她终于进入了远道而来、择地避险的机关团体的视野。

在抗战时期,这个小镇上云集了当时国内最著名的文化机构,中研院史语所、社会所以及中博院、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相继迁址至此,并在那里安居六年。它同样是与成都华西坝上的 “五大学”、昆明的西南联大相媲美的一段岁月。在《发现李庄》(岱峻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里有翔实的记录,从中可看出一代学人在困苦环境中如何治学、研究,从而挖掘出中国文化的本质。诚然,这是“文化抗战”的一部分。倘若历数在李庄生活的学者,或许不难发现,他们所构成的李庄岁月是精彩的:“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中国现代考古之父”李济、夏鼐、梁思永、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董作宾……物质匮乏、环境恶劣,在学者们看来,恰恰是对学术良知的考验。

青白江:抗战将士纪念和铭贤学校

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的家珍公园内有一座饱经风霜的石碑,碑高4米多,呈三棱形,正面雕刻的是“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9个楷体大字, 左侧刻的是“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右侧为“耿营长明抗倭死事纪念碑”。此碑建于1938年7月7 日,正好是抗日战争爆发一周年的时候,由当时金堂(城厢镇原为金堂县城)县政府主持建造,以表全县百姓对抗日阵亡将士的怀念。

铭贤学校(现为山西农业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内迁青白江区姚渡镇曾家寨子办学8年之久。它本是在美国欧柏林大学资助下,由孔祥熙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在山西省太谷县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其时,铭贤学校在山西颇有声望,所以报考的学生很多,录取的学生都是各校会考的前几名,又由于经费比较充裕,不惜以高薪从省内外聘请好的教师。为了与天津南开中学和北京师大附中相竞争,在高中内使用大学课本或演作大学一年级水平的习题,甚至选用英文原版教科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华北,直逼太原,山西局势危在旦夕,铭贤学校决定迁徙。学校辗转四省,迁移五地,行程两千多公里,最后于1939年3月迁到现青白江区姚渡镇曾家寨子作为临时校址。随后,中小学即行复课,同时积极筹办农工专科学校,购置田地,兴建校舍,聘请教师,增添设备。经一年多的筹备,1940年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正式招生上课,学制为三年。全校分农学部和工学部。农学部分设垦植、畜牧、农业工程三科;工学部分设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三科。学校有教师4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人,讲师9人,助教14人。教师多数毕业于全国著名大学,或在国外大学获得学位。

李家钰上将墓园

李家钰陵墓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碧云路,进入陵园内首先看到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青竹、万年松,李家钰崭新的陵墓静静地躺在绿衣盎然的林苑中,陵墓左侧是李家钰英武的半身雕像,1998年,李家钰墓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武侯区政府拨专款为该墓地进行了重新整修。

李家钰字其相,绰号李矮子,早年隶属川军邓锡侯部,为四川军阀中最小一个派系——军官系的首领,抗战爆发后摔两个师随第二十二集团军出川,转战山西河南。1944年担任第36集团军司令,在豫中会战失败后的撤退途中,遭到日本便衣队的袭击,壮烈殉国,这是八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在第一线督战,死战不退后第二个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战死后追赠上将。

 

王铭章墓园

        新都:王铭章将军纪念馆

新都区王铭章墓园。纪念抗日爱国将领王铭章的墓园,在新都区西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园始建于1938年,落成于1942年,“0”中被毁。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铭章为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书》之后,新都区政府于1985年重建王铭章烈士墓园。碑文题:“抗日阵亡将领122师师长上将王铭章英烈之墓”。2003年,新都区政府为爱国将领王铭章铸造王铭章铜像,落座于桂湖公园饮马河畔。

这个纪念馆应该成为川军、四川人民英勇献身于民族危难的典型而大力弘扬。这个纪念馆可以与赵一曼纪念馆相呼应而自成特点。

夹江纸业

夹江:土纸抗战纪念馆

打战就是打经济,纸张和其他物质一样,构成了抗战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于文化抗战又构成有力之鼎助。其纸张用于文化抗战,实不亚于拿着枪炮与敌厮杀。土纸抗战纪念馆可与已有的纸博物馆联合,增加其内涵而成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入中国,中国的纸业重镇大都沦陷了。

这时候,四川的夹江纸业义无反顾站了出来。这是全民抗战中的一部分,是夹江人的荣耀时刻。他们生产的手工纸除了书画纸外,还大量用作新闻、出版用纸。《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16卷曾有孔昭恺的回忆录:抗战时期,《中央日报》《新民报》《新华日报》《天府新闻》《工商导报》《大公报》等主要报纸全部或部分使用夹江土制纸张。《大公报》在重庆创刊,创刊号就是夹江土纸,后来日销售量10万份,成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大公报》的这份光荣因为有了夹江土纸的加入而增添了色彩。另外,抗战时期的教材,也多为“未经漂白的夹江纸”。

中共中央南方局

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遗址

1939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由周恩来任书记,领导机关秘密设在“八办”市区内机房街70号,成为对外大多是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或是“八办”的工作人员,或是新华日报记者、编辑、总编辑、社长、总经理。可以说,八办是与南方局一套班子,是南方局一个公开对外的机构,参与南方局部分秘密工作,负责南方局领导的安全,担负延安与重庆的一切交往与联系,号称“我党我军的大使馆”。

南方局领导的国民党统治区和部分沦陷区的革命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南方局创立伟大业绩的过程中培育的光耀千秋的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唯一以外国军人命名的博物馆——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作为“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旧址”,挂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嘉陵新路63号的史迪威旧居,是1942年到1944年间史迪威将军来华居住兼办公地,它早期为宋子文在重庆的行馆。为纪念史迪威将军对中美两国共同抗击法西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并发展中美友谊,1991年10月,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成立了“史迪威研究中心”,同时在史迪威旧居建立了“史迪威博物馆”。

编辑:SH001

相关新闻

生活推荐

更多>>

入秋养生6要诀千

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期。因此...

生活画报

更多>>
大灯 清明小长假 龙泉山 早春 龙井茶
51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14000428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川新备13-000057